副标题#e#
“一开始我只是兼职,几个月后我就放下了原来的工作,全部时间都用来跑单。当时真没想到,能一直跑这么久。”回忆起近5年的骑手生活,达达快送骑手王严理不无感慨。
“早上7点多开始工作,晚上8点多回家,中午除了吃饭,基本都是在跑单。”
不仅如此,王严理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近年来,伴随即时配送行业发展,无论他的个人收入、骑乘工具、手机系统,乃至他的配送订单、家庭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“刚当骑手的时候,总是找不对路,但现在手机定位特别快,路线规划特别准。”
“最早时候我用的是小米手机,入门型号的那种,现在用的是华为手机,还是5G版。”
“五年前刚入职时,我是借钱买的二手电瓶车,现在家里已经买了四台电动车,就是为了跑单,还特意装的锂电池。”
尤其,对比五年前刚做骑手一个月3000-4000元的收入,现在王严理基本每个月收入都有1万多。不仅他自己坚持在跑单,还带了很多“徒弟”,他的爱人就是他的大徒弟,还有十来个亲朋好友……
王严理的体会正是即时配送行业变迁的一个缩影。
外卖小哥 图片来源:每经记者 张建 摄
受疫情的影响,今年对于整个物流行业或许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,但聚焦到即时配送领域,今年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。
一方面,经过年初疫情特殊时期的历练,即时配送的用户教育和数字化都有了极大提升;另一方面,即时配送领域内的玩家在2020年也有了深刻的变化,市场激烈空前。
就在2020下半年开局之际,饿了么7月10日宣布全面升级,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生活服务平台,从送外卖到“送万物”,触角延伸至整个本地生活领域;这是阿里自2018年4月全资收购饿了么之后进一步与美团开启的“贴身肉搏”。而美团点评对于同城零售的频繁升级,今年以来股价屡创新高,在6月市值首次冲破万亿港元之后,券商仍在频频更新目标价。
不仅于此,今年6月,“即时配送第一股”达达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,再次搅动“一池春水”;可以看到,今年3月以来,滴滴、哈啰等出行巨头亦开始跨界搅局,上线“跑腿”业务。点我达在今年3月也已被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正式收购收入麾下……这些都仿佛一场新赛段的发令枪响,将整个即时配送行业以海啸之势推入到了下半场。
可以看到,历经早期“百团大战”的洗牌后,即时配送的“幸存者们”诸如饿了么、蜂鸟配送、点我达,均已被深度融入到巨头的本地生活体系中;或如达达联合京东到家开辟了商超、生鲜配送的细分赛道;还有在各大阵营之外、自成一派,仍在坚持自己独有“一对一急送,拒绝拼单”理念的闪送。究竟,他们的下半场将如何演绎?巨头们新赛段的战略、战术和排位还将有着怎样可能的变数与分野?
近日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独家采访到了达达集团、饿了么、美团、闪送等多个头部公司创始人和相关直接业务负责人。
走过“乱世求生”时代的即时配送,看似格局已定,实则依然暗流涌动,随时可能掀起围绕整个本地生活上下游的新一轮变革风潮。对于从上半场幸存下来的玩家们来说,考验也才刚刚开始。
潮起2014,行业规模6年增长超14倍
O2O时代的“幸存者”们怎么样了?
尽管即时配送已经成为电商服务的标配,甚至被视为打赢新消费时代“服务战”的杀手锏,但回顾即时配送行业的发展历程,远没有当前这般受到重视。
以2020年“即时配送第一股”达达集团上市代表的行业标志性事件来溯源,2014年达达刚刚成立之初,即时配送行业尚处于萌芽阶段。当时谈论即时配送者寥寥,更多关注的还是O2O。
而就同时期赛道最为火热的外卖领域来说,如饿了么、美团外卖、百度外卖等互联网巨头,当时已经占领了大半的外卖市场份额。艾瑞早年发布的《2016年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,2014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已达到1114.4亿元。
反观即时配送市场,艾瑞在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》显示,2014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规模仅为110.3亿元,与当时的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相差了10倍之多。
图片来源:《艾瑞咨询:2019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》
而到2019年,中国即时物流行业规模已经达到1312.6亿元,预计2020年达到1700.8亿元,6年间行业规模增长超过14倍。
图片来源:《艾瑞咨询:2020年中国即时物流行业研究报告》
“早年(2015年7月)刚刚加入达达的时候,主要配送的订单是餐饮外卖和奶茶,很少有其他类型的订单。后来随着平台的发展,诸如蛋糕鲜花订单、商超生鲜订单,甚至手机数码订单等才逐渐多了起来。”王严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。
艾媒咨询数据同样显示,即时物流订单数量从2014年的7.6亿单增长到2020年预计将达228.4亿单,增长了29倍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14年,也是即时配送开始创业大爆发的一年。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通过启信宝数据库,梳理了近十年(2010-2020年)即时配送相关公司的工商注册与注销名单发现,在过去的十年中,总共有922家新注册成立的即时配送相关公司,死亡(注销)172家公司。
这其中,尽管美团和饿了么的配送团队均是在2010年注册成立,但2010年、2011年、2012年每年新成立公司的数量均不超过30家,2013年也仅成立了46家。
2014年之后,随着O2O概念的兴起和餐饮外卖的崭露头角,“跑腿”赛道开始涌入大量创业者:注册成立公司数量达到155家。这一年,不只是达达破土而出,包括闪送、风先生、邻趣、每日优鲜等即时配送和即时零售企业都在这一年成立。
2015年更是迎来创业高峰,成立数量达到230家;一直到2018年,即时配送领域创业公司一直保持在每年注册公司超过100家的注册速度。
也正因如此,很多业内人士将2014年称作即时配送行业、也是外卖行业发展的元年。
为什么是2014年?
#p#副标题#e##p#分页标题#e#
“过去20年电商的发展,我们分为三个阶段,一是远距电商,就是库存距离消费者至少上千公里,配送要几天或几周;二是近距电商,库存与消费者的距离以百公里计,可以当日达或次日达;三是微距电商,库存就再消费者的三公里以内,配送只要三十分钟到一小时。”蒯佳祺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说,这是中国电商发展最大的趋势。
显然,在蒯佳祺看来,如今正是属于“微距电商”,也就是本地即时零售的时代。或也正因如此,新一轮的抢食者开始入局。
图片来源:《艾媒报告|2019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研究报告》
一如疫情期间,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推出“跑腿”新功能,在西安等21个城市上线跑腿服务;随后不久,哈啰出行成立了新的项目“哈啰快送”,目前正在东莞、佛山两个城市上线测试中。
而即便曾有折戟本地生活的经历,百度也一直在寻找“卷土重来”的机会。继4月底在安卓端上线了“服务中心”后,百度5月30日在iOS端也上线了服务中心入口,包括快递服务、送菜到家等9个固定入口。
#p#副标题#e#
“即时配送是基础设施,但在基础设施之上,会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。基础设施的完善度越高,上面的建筑才会越扎实。”蒯佳祺称,中国电商已经发展到即时零售阶段,而80%的零售依然发生在线下,即时零售以及零售的本地电商化将是最大的历史机遇。
而从市场空间上来说,蒯佳祺进一步表示,整个商超市场是3万亿,本身已经很大了,达达集团才刚开始。
#p#副标题#e#
但其实不只是商超,每一个零售的细分市场都会被线上化,每一个品类在供给侧的优化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,只不过达达集团最开始选择的商超业态是最难啃的骨头。据了解,自今年4月起,达达集团也开始在手机数码领域发力。
另外,谈及今年疫情带来的即时配送新趋势,刘歆杨认为,生鲜、商超在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市场空间会进一步被打开,且这个行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海量的新用户。
“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机会。同时,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商户,对线上化的经营手段、运营方式的了解程度相对偏低,那么如何让更多商户理解和接受即时配送的服务模式,为他们打开线上化经营的大门,是我们在下沉市场推进过程中设定的一个目标。”刘歆杨表示。
图片来源:企业供图
“疫情让很多企业停滞下来,对于每一个即时配送公司来说都是一个时间窗口,对于管理效率的提升,服务改进,为下一次跑得更快做好准备。疫情期间都不能烧钱,都慢下来了,到了拼内力的时候,只要能长久活下来,就是胜者为王。”于红建如此表示。
记者手记丨即时配送期待新“黄金十年”
10年前或许没人会想到,即便自己不是“百万富翁”,但依然可以连吃饭、买菜、送文件都能“雇”人专门跑腿。而在2010-2020年间,随着通讯网络、智能手机的普及,商业模式的创新,“懒人经济”悄然走红让这一切变得平常。
“分钟级”配送、定时送达,类似的即时配送业务如今已经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服务的标配,与此同时,其也逐渐成为城市物流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,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紧紧捆绑在一起。
相比于流程固定的快递业务,无论是“众包”的灵活用工模式,还是随叫随到、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模式,都让即时配送成为现有物流体系的重要补充。而作为城市物流的毛细血管,即时配送目前也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每一个缝隙中。
可以看到,2020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,但即便是防疫形势最为严峻的年初,即时配送小哥也成为了“全民宅”状态下与外界联系的仅有少数渠道之一。
在此背景下,从送饭的外卖,到商超配送,再到家用百货、手机3C、鲜花礼品……一人、一车、一座城,即时配送背后蕴藏的机遇和无限可能性正在被一步步激发出来。
正如电商繁荣带来了快递的黄金十年,即时配送的市场规模和想象空间都可能更甚于前者,随着巨头的布局和新型零售模式的进化,其也迎来了新一轮黄金时代的起点。
即时配送,新十年,正迎面而来。